三芽新传
2020.04.30宏阔博大的黄海,充满着无尽的浪漫与风险,孕育着开放包容的湿地文化。麋鹿故乡,画里大丰,传诵着这样一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,一位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,放弃了在苏南某校执教的岗位,回到苏北第二故乡——大丰,从母亲手中接过当年挑过茶叶的茅竹扁担,成了一名新时代的“茶人”。
按照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,茶是人在草木间,所以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。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,不仅是因为这里的土壤孕育出世界上最早的茶树,更因为是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。有一种人,她因茶而生,以茶为伴,人称“茶人”。
2020年元旦,一家“三芽·万芳阁”的茶楼,迎着新年的曙光开张营业。茶楼的主人正是刚刚从母亲手中接过茅竹扁担刚入行的茶人孙小芽。
三十年前,一名从小在皖南山区茶园里长大的女孩,在家中排行老三,故取名三芽仔。三芽继承父业,学会了种茶、采茶、卖茶,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。是她,开启了一段茶的旅程,来到大丰创办了“三芽茶庄”。从此在大丰县城的街头巷尾响起了一位女孩银铃般的叫卖声:“卖茶叶啰、卖茶叶啰…….”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,生活不管多苦、多累,三芽总是把微笑挂在脸上。
少女时代的杨三芽,扎着两根马尾辫,露出光洁的额头,一对弯弯的眉毛下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,给人一种十分干净的感觉。初到大丰创业,三芽有着“泪眼问花花不语,乱红飞过秋千去”般的惆怅和无奈,县城里的饭店、酒楼鳞次栉比,客人络绎不绝,恰没有一家茶馆、茶楼。路在何方?在茶乡长大的三芽仔思索着,自古以来老百姓开门有七件事,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,何不将希望的种子撒向路的尽头,开辟农村市场……
熟悉三芽的人都说,她的这一路走得真的不容易。“从县城到乡镇往返要两三天时间。饿了,只能打开随身携带用手帕包裹的饭团啃两口,饭团馊了到老百姓家里讨点凉开水洗一洗再吃;困了,在小镇的旅馆或老乡家里借住一宿,常常在半夜里,迷迷糊糊之中,被一阵犬吠从睡梦中惊醒,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一宿。被狗撵着跑过、被小镇上的店主摔过茶叶担子……”聊起创业初期的往事,三芽说着,说着,已是热泪盈眶。
一次次的走村串户肩披霜花,一担担茶叶迎来日出送走晚霞。“我就是用这支茅竹扁担撬开了大丰的茶叶市场,迎来春回大地,一切轮回,皆为否极泰来!”三芽说道。
一个圣洁的心灵,穿行在这座移民城市的土地上和大大小小的村落里。她总是憧憬着这片未开发的“处女地”能处处散发着茶香,而这憧憬的背后是一种默默的隐忍和坚持。
几年乡下的走村串户,三芽建立了一串串的人脉关系。在乡下曾为三芽提供过住宿的老房东听说三芽在城里发达了,辗转找到三芽茶庄坐一坐、拉一拉家常,喝一杯香茗,临走时三芽还送上一份伴手礼,望着客人渐渐远去的背景,三芽总会沉浸在那份浓浓的情愫之中无法自拔。
“苦心人,天不负”,只要你付出,就会有回报。当三芽的事业小有成就的时候,女儿孙小芽出生了,这给三芽带来极大的抚慰。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,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,三芽总是喜极而泣,因为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事业一样重要。
在“三芽·万芳阁”茶楼的橱窗里高悬着一支茅竹扁担,上书“双足行遍江北巷,一肩担进万家芳”。母亲三十年如一日,一生在茶道上的执着和苦心修行,孙小芽耳濡目染,感受到家族茶文化的氛围,人生的第一堂课是茶人的传承,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。望着日益苍老的母亲,泪水瞬间润湿了眼眶。在万般不舍中,她选择了放下教鞭,从母亲手中接过这支不同寻常的“扁担”。
新开张的“三芽·万芳阁”传承着“诚实、守信”的经营理念,“忠诚、勤勉”的家训、家风。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孩童端坐桌前,看茶艺老师如何沏茶、品茶,让孩子从小感到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,感受到茶文化的优雅、朴素、知性、知礼、懂礼、守礼。
窗外的阳光折射地面,仿佛有一种花影浮动之感。“从母亲身上,我看到了生命的坎坷、生命的坚持和生命的壮阔,从唐代茶圣陆羽出著《茶经》到《一片树叶的故事》,绵延数千年的茶韵在我们这一代定会让它得到传承和绽放。”孙小芽如是说。
古人云:“新竹高于旧竹枝,全凭老干来扶持,明年再有新生者,百丈龙孙绕凤池。”孙小芽的传承让你看到了青春的活力、青春的理想。新一代的率性而来,乘胜而上,这正是传统文化的力量。